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正文

动漫区,工行晋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第三组 为中资银行首家

摘要: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11月27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2025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名单,中资商业银行仍保持5家入选的规模,其中从第二组升至第三组,成为首家进入G-SIB第三组的中资机构,标志着中资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再获提升。

  此次组别调整后,工商银行需满足的附加资本要求将由1.5%上调至2.0%。其余4家中资入选银行分组保持稳定:继续留在第二组,则稳定处于第一组。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价体系始于2011年,是衡量全球大型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核心指标。该体系诞生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由FSB、巴塞尔委员会及全球主要国家共同协商建立,核心目标是通过提高大型银行的资本要求,降低其在危机中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及风险蔓延效应。

  根据规则,入选G-SIB的银行需依据组别满足相应的更高资本要求,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巴塞尔委员会明确了银行评分方法及分组阈值,从第一组至第五组的额外资本要求依次为1%、1.5%、2%、2.5%、3.5%,组别越高意味着监管要求越严格。

  惠誉博华分析指出,本年中资G-SIB评分变化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规模不再是分数上升的首要驱动因素,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此次分数分别大幅提升33分和32分,均源于多个子因素共同推动;不过横向对比国际同业,中资G-SIB在“规模”及“关联度”子项上仍显著高于全球其他机构。

  二是汇率因素本年对中资机构评分形成推升作用,而历史上该因素多起到缓解分数上升的作用;但汇率波动具有双向性,结合近期汇率变动,惠誉博华预测2026年汇率因素或对中资机构评分产生压制。

  值得关注的是,巴塞尔委员会正拟调整G-SIB认定框架,计划将当前采用年末时点静态数据的指标改为全年平均值,计算方式或将参考各方意见采用日、月或季平均。多数反馈支持季末数据平均值方案,惠誉博华认为,若采用季度平均计算,数据波动将更为缓和,对多数银行的最终评分影响有限,但对于接近组别阈值的机构而言,分组仍存在变动可能。

  对于工商银行的组别晋升,标普全球评级于11月28日表示,该行具备满足更高资本要求的能力。截至2025年9月30日,工商银行(评级A/稳定/A-1)的总损失吸收能力资本比率为21.52%,高于第三组20.5%的最低要求,标普仍评估其资本水平适当。

  标普同时指出,工商银行保守的增长策略有助于资本留存及应对资本缓冲压力。考虑到当前经济存在不确定因素,预计未来两年该行将维持可控的资产增长,贷款增速或保持在个位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