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正文

海角7号,护航市民“菜篮子”,上海农科院破局农兽药残留筛查

摘要: ...

编者按:

为深化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走深走实,沪苏浙皖四地网信办联合开展2025年长三角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深入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乡村建设创新经验。

上海市委网信办联合澎湃新闻推出特别策划——《沪上乡韵,数绘新篇——2025年上海市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分享》,汇集展示此次入选典型案例集的8个上海样本。

在这里,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数字化成为新农活。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乡村,聆听数智赋能乡村振兴的上海故事。

沪上乡韵 数绘新篇

2025年上海市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之二

农产品安全,关乎千家万户。近年来,农兽药残留问题屡成隐忧:一方面,药物更新快,检测技术更新的速度却稍有滞后;另一方面,传统检测“一个药一个标准品”,成本高、效率低,常陷入“检的不用,用的不检”的尴尬境地。

如何破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非靶向筛查技术”为核心,打造了一套覆盖广、响应快、成本低的农兽药残留智慧监管体系,让风险预警跑在问题前面。

从“钓鱼式检测”到“撒网式筛查”

传统靶向检测是“一个农药一个标准品”,仅能针对有限种类的已知农药进行“钓鱼式”检测,无法动态匹配实际用药情况。

 针对痛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质标所依托高分辨质谱技术,自主构建并持续扩充了覆盖农业农村部禁限停用药物、国家标准限量药物、地方推荐用药及潜在代谢物等在内的高分辨质谱指纹数据库。该数据库为“一针筛查、全面覆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研究所建立了无需标准物质即可识别农兽药的非靶向检测方法,优化样品前处理流程,实现了单一样品中859种农药与425种兽药的同步提取与净化。在数据分析端,开发了智能化算法,可从数万张质谱数据中快速识别未知残留物,实现半定量分析,显著提升了风险识别能力与筛查效率。

该技术体系已在上海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常态化应用。2021至2024年间,研究所团队对4359个蔬菜样品进行了涵盖859种农药的非靶向筛查,全面掌握了农药残留的整体状况,系统识别出国家标准体系下的监管盲区,为风险评估和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先进检测能力与监管机制深度融合,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前移。针对筛查中发现的无限量标准农药残留,研究所及时上报,提出监管建议,推动相关药物被纳入常规监测参数,实现了“监测服务监管”的良性循环。

数据驱动,持续优化监管效能

这项创新的非靶向筛查技术显著降低了单次检测成本,并大幅提升了信息产出效率,正引领农产品质量监管进入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新时代。通过“一次前处理、一次上机检测”,获得近千种农药残留的信息,相比传统分多批次、多方法完成的检测任务,缩短了检测周期70%,提高监测通量超80%,极大地减少了标准物质的用量,节约检测成本60%以上。

 这一技术手段也让监管部门能够更全面、精准地掌握地产农产品的真实质量状况。例如,完成3031份经济作物的非靶向筛查,额外筛查出30批次样品农药超标,农药整体检出率提升30%以上。筛查发现的氟唑菌酰胺、戊菌唑和氟吡菌酰胺等不合格农药,被及时反馈至市农业农村委,并已动态纳入常规监测参数,实现了从发现问题到优化监管的快速闭环。

未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将持续扩充数据库、优化监管参数,结合季节、产区、品种等因素动态调整监测阈值与抽样频率,推动监管走向“精准化”。同时,通过整合种养殖、农资投入、检验检测等全链条数据,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早期预警与趋势预测。

 “参数优化”为精准监管提供了方法论,“数据挖掘”为预见性监管装上了“千里眼”。这一创新实践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