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数码 > 正文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在线视频1,马上评|“亮剑浦江”,持续守护你的个人信息

摘要: ...

停车场缴费扫码搞半天,被索要各种个人信息?AI生成信息真假难辨,还有人冒充名人行骗?走在街头被偷拍上传网络,该如何维权?

网络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与现实世界紧密连接,很多时候让人猝不及防,又心生焦虑。近年来,上海持续开展“亮剑浦江”专项执法行动,针对“网络民生痛点”不断下沉发力。

“亮剑浦江·2025”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聚焦消费领域个人信息保护“回头看”、平台服务涉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筑屏障”等三大领域,治理成果显著。

更加注重源头治理

如果说,近年来的网络乱象呈现出什么新特点,AI生成内容的“乱入”无疑是最典型的。

诸如AI换脸、AI变声、AI伪造等侵权和破坏网络生态现象层出不穷,给新技术新应用安全带来诸多风险挑战。那么,除了在用户使用、事后查处等环节进行规范治理,是否还可以在源头寻求突破?

上海市网信办在执法办案工作中发现,部分企业开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未依法开展安全评估工作、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范违规信息生成、未采取限制措施防止被滥用。毫无疑问,这些着急入市却未夯实安全防护网的违法应用,本身就是AI使用乱象的一大诱因。

专项行动中,有关部门指导属地应用商店下线违规应用App54款,还对3家拒不整改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网站首次适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予以立案处罚。这种处罚到开发企业的做法,体现的是从上游环节入手堵住技术漏洞的思维,无疑提升了治理成效。

技术发展到哪里,监管就应跟进到哪里。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必须向上向善,而及时、精准、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执法标准,是将AI摁在健康轨道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年来,人脸识别的滥用也颇为严重,不少人之所以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或被造谣传谣,就是因为刷脸太多。为此,上海率先提出“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的治理原则,推动人脸识别向“非必要不刷脸”回归,实现“最大可能退、最小范围用、最小范围存”的精准治理。这同样是从源头治理的思路。

专项行动以来,通过发布负面清单、开展“回头看”巡查,上海明确划定了AI等技术应用的“红线”,既守护了公民的人格权益,也为技术健康发展划定了边界。

守护民众身边的安全感

不只是AI应用、人脸识别等乱象,在网络和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痛点在哪里,执法的重点就应抵达哪里。

在地铁站乘车、在街头CityWalk、在餐厅吃饭、在影院观影,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有意无意地摄入镜头。今年以来,一些偷拍、街拍侵犯公民肖像权、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的案例,不时引发关注,民众反映强烈,也给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上海市网信办结合“亮剑浦江·2025”专项执法行动,协同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召开属地内容类网站平台专题指导会,制定发布《偷拍内容网上传播专项整治负面清单》,向平台提出10项具体整改要求。专项行动期间,各相关平台积极配合,共处置相关违法违规链接超过12000条,处置账号170余个。

无论是扫码点单、商超购物、买房租房、教育培训等日常消费场景,还是人脸等生物识别的个人信息“关口”,其实都关乎民众身边的安全感。也许它们看起来很小、很细、很琐碎,却具有普遍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对其治理唯有迎难而上,耐心拆解。

敢于治理,更善于治理

今年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四周年,也是上海“亮剑浦江”行动的第三年。持续推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上海网信部门敢于治理,更善于治理。

一方面,“亮剑浦江”行动坚持上下贯通的治理模式。比如,强化市区纵向联动,各区网信办深度参与线索核查、现场检查、“回头看”验收,将执法触角延伸至基层消费场景与企业末梢,面向消费等领域开展集中整治。

另一方面,还注重左右协同的工作方法。如针对AI技术滥用,由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市通信管理局协同开展集中整治;针对生物识别信息滥用,由涉及的交通运输、住宿旅游、文化体育等多部门联合规范采集告知、加密保护;针对互联网医疗企业数据安全,则由市网信办联合市卫健委联合开展工作。

徒法不足以行,关键在于贯彻落实。“亮剑浦江”行动三年来,上海以执法为起点,构建起一套“政府引导、企业自律、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个人信息治理新范式,为全国网络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网络空间治理永远在路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个人信息保护痛点还会不断出现,还需要执法部门、企业和平台等各方持续发力,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都感受到保护的存在,感受到稳稳的安全感。